日本两大支柱产业已全面溃败即将被中国超越?还有翻身机会吗?

  新闻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4-01-07 13:29

  日本两大支柱产业已全面溃败即将被中国超越?还有翻身机会吗?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,我们体验到了什么叫“追赶式”发展。那么掉队又是什么感受呢?现在日本的两个产业正在深切体会这一点。

  又到年终数据盘点的时刻了,日本汽车领域的电动车还在继续掉队。先来说2023年上半年的数据,全球排名前20的电动车品牌中新太阳城官方网站,日本已经拉垮到没有任何存在感了。

  上半年电动车在全球卖出了620万辆,单单我国就贡献了340万辆,市场占比已经达到了55%。前15的排名中,有12款都是我国的品牌。

  可以再来看一个更具冲击力的对比,2022年丰田卖出去1050万辆汽车,纯电车的销量只有2.4万辆。

  如此大的差距,难怪外界一再说丰田已经成了保守的老头,未来也会像诺基亚那样,在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死去。

  丰田近年来的保守有目共睹,始终固守燃油车不说,即便是涉足新能源领域,也一直坚持混合动力。此前有好几次,多次宣称要推出全新的纯电车型,却一再往后延期。

  对于外界的非议,丰田不为所动,一直到近两年,眼看市场在被电动车一步步蚕食,才不得不加快了转型的脚步。

  即便如此,在转型路上丰田还是小步迈进,短期内还是十分认可自家的混合动力。毕竟该车型近两年在全球,实实在在也卖的不差。

  相比于那些拿着政府补贴研发新能源的车企,丰田现阶段确实还是在盈利的。但是从长远来看,从燃油到电动,混合动力只是过渡地带,丰田如果在这一领域过多停留的话,很容易被其他车企远远甩在身后。

  即便丰田章男还想固守,企业的其他股东也感到了隐隐的压力。也正因为如此,在未来几年的规划中,丰田盘算着如何弯道超车。

  现有的电动车,续航问题是一大瓶颈,那些在电动车领域率先起步的车企,也都没有在电池技术上取得突破。而丰田的小算盘是,自己先多卖点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型,等钱赚的差不多了,再利用新技术一举赶超。

  丰田倚重的新科技就是全固态电池,一种在理论上可以大幅度提升续航里程的新电池,相比于现有的锂电池,其研究上的里程,至少比现在最多的六七百公里要高出四五百公里。

  就以中国市场来说,曾几何时日系车几乎占据了汽车消费领域的半壁江山,然而短短几年时间,大街上到处跑的都是绿牌的电动车,日本车牌几乎不见任何踪迹了。

  这就好比当年的诺基亚手机,巅峰时期几乎占据了全球所有手机市场。然而品牌自身什么都没做错,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开启,曾经卖的再好的诺基亚也从神坛上掉下来了。

  丰田和其他的一众日本车企,现在面临的局面也是如此。新能源汽车是发展的大势所趋,一旦没有抓住机会,未来就会被对手和市场都抛弃。

  2023年第一季度,我国出口汽车达到了99.4万辆,同一时期内日本出口的汽车只有95.4万辆。

  外媒纷纷惊呼,几年前中国还是买车,现在已然成了卖车大户,仅用两年时间增长率就超过了50%。过去,世界汽车的三巨头是日本、德国和美国。如今,中国的汽车正在疯狂蚕食其他车企的市场,并且又反超前三的势头。

  在名古屋大学的一位教授看来,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,并没有走日本和欧美的老路,没有研发传统的内燃机技术,而是一开始就瞄上了电动车技术。

  依照目前的增长态势,超过日系车只是时间问题。而且随着时间的发酵强化,世界上的消费者对新品牌的认知体系,也在积累之中。

  换句话说,日系车如果还想在未来的市场有一席之地,必须得转型而且还得加快速度了,否则市场会将其抛弃并彻底遗忘。在这一点上,包括丰田在内的日系车也意识到了。

  还是以我国市场的转变为例,根据2023年6月的一项调查,多家日系车表示,他们也知道未来是电动车的天下,只是没想到转变的速度会如此之快。

  由于转型慢,很多日系车已经陷入被动局面。丰田由于市场份额最大,不管是在我国市场还是世界市场,还能“吃老本”。而处于二线乃至三线的日系车,丢掉了中国市场不说,世界市场也越发朝不保夕。

  在这种局面下,日系车即便转型也会慌不择路。技术的研发和市场布局,都需要时间推动,妄想着吃老本的日系车,一旦错过了时间节点,就只能被动招架而没有还手的能力了。

  曾几何时,从电视到空调再到洗衣机,日系品牌在国内也可谓响当当。然而当网络和智能手机时代来临后,日本非但没有在该领域孵化出全球品牌,原先其他电子产品的基本盘也土崩瓦解了。

  最迟从10年前开始,日本的电子产业就开始系统坍塌了。芯片领域,日本的尔必达和瑞萨彻底退出全球市场。

  原有的一系列电子产品,其市场份额则一步步萎缩。比如曾经知名的东芝,先将一项业务转卖给了美的,而后又将电视业务给了海信。

  另一家日企松下,就已经将洗衣机、冰箱等业务贱卖给海尔了。至于其他更小的品牌,连基本的生存空间都不具备了。

  原产业溃退,新产业几乎没有。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市场,时至今日日本在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品牌。对比之下,美国有苹果以及安卓系统,我国有华为和小米等一众品牌,都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。

  2014年时,日本的一些业内专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系统性总结,最终他们认为,是日本的企业乃至政府,低估了新时代电子产品的业务和企业之间的残酷竞争。

  在本世纪初,先是日本电子产品的产量下滑,紧接着便是出口量的降低。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,日本的很多电子企业开始裹足不前,他们不再倚重研发和创新,而只甘愿给其他的一些品牌充当零部件的供应商。

  就这样,其他国家电子产品的销量和品牌认知度在全世界增加的时候,日本人却在产业链上充当产品供货商和生产者的角色。

  电子产品销量的增加,确实也让日本的不少企业赚到了钱。数据显示,2000年的时候,日本国内电子零部件的产值规模还只有45%,到2011年这一规模就增长到了56%。

  可从更大的范围去看,日本赚到的这点钱仅仅是蝇头小利,大头都被品牌本身自己赚去了。所以赚小钱的日本不但没了市场,也没有消费者知道他们是谁。

  还是以东芝为例,这家大型的企业,当年的业务线可以说是涉及到了电子产品的各个领域。从电脑到收音机再到电视机,可谓一应俱全。

  然而就像现在的日系车固守内燃机一样,裹足不前是他们的通病。当初其他的电子企业,都在以分工整合的形式开创新业务时,东芝却并没有跟着转变。

  于是,其他的品牌将产品分散化生产,不但提升了效率也降低了成本,只有东芝还固守自己一体化的生产模式不变。

  电子产业的全面溃败,也让日本在半导体领域的研究创新也一步步衰落。2022年的国际固态电路会议上,日本被收录采纳的研究论文,在整体提交的论文数量中只占3.5%。

  该会议在全球半导体领域很重要,可以说是引领了整个行业的发展。就在2021年,日本被收录的论文占比还有6.2%。

  归根结底,日本的电子产业已经没有业绩,各大公司不是贱卖业务就是转行,都处于垂死挣扎的模式。在这种背景下,怎么可能会有研究和创新呢?

  对于这样的局面,东京大学一位叫黑田忠广的教授悲观指出,电子产业的销售和市场份额有多少,论文发表的数量也如影随形。

  就目前的趋势看,日本的汽车如果不进行转型,大概率也会步电子产业的后尘。而日本人假如在一个错误上栽倒两次,只能说是他们的思维惯性导致的。

  日本国土狭窄资源匮乏,人的心态长此以往也变得保守而开拓性不足。一项产业一旦发展起来,就会像揪住救命稻草一样牢牢不松手。哪怕面临转型和升级的趋势,相比于其他国家也总是慢半拍。

  说到底,就是业务心态输不起,将输赢看得太重。这种心态,在某项产业很兴旺的时代,确实有助于业务和产品向纵深化发展。

  最终的局面就是,某种新业务和新产品的开拓者,永远不可能是日本人。而当该项产业大力发展起来的时候,日本人或许能借势起步。

  历史上,无论是汽车工业还是电子产业,最初都是从美国起步的,日本人不过是借势吃到了产业发展的红利。

  说到底,日本人能在战术上精耕细作,而缺乏长远化的战略眼光。也正因为如此,当我国甩掉落后的标签重归第一梯队之时,新时代和新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,日本被赶超也就毫不奇怪了。